在南美足联第80届大会上,主席多明戈斯正式提议将2030年世界杯扩军至64队,并计划由阿根廷、乌拉圭、巴拉圭三国联合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摩洛哥跨三大洲举办,以“全人类狂欢”的名义致敬世界杯百年历史。这一激进提案若通过,世界杯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扩军——从当前48队直接跃升至64队,亚洲区名额或从8.5个增至12个左右。对中国男足而言,这是否意味着“躺进世界杯”时代的来临?
回顾历史,世界杯扩军与亚洲名额的“福利”紧密挂钩:2018年32队时代,亚洲仅4.5席;2026年扩军至48队后,亚洲增至8.5席;若64队方案落地,亚洲可能独享12席。这意味着现行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可能直接“变身”世界杯正赛门票争夺战——当前排名亚洲第11位的中国队(以2026周期预选赛为例),理论上已接近晋级线。
更关键的是,竞争格局或将发生质变:日本、韩国、伊朗等亚洲顶级强队几乎锁定名额,中国队的直接对手将转为阿曼、泰国、叙利亚等二线队伍。从“死磕日韩澳”到“力拼东南亚”,难度看似断崖式下降。有球迷调侃:“这相当于把高考重本线分。”
然而,历史教训警示,名额增加未必能转化为国足的“直通车”。2026年世预赛中,国足在36强赛阶段便险些翻车:若非新加坡“助攻”逼平泰国,国足甚至可能止步预选赛第一阶段。即便扩军至64队,亚洲区预选赛的赛制若调整为多阶段分组,国足仍需在前期小组赛中稳定发挥,避免阴沟翻船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国足近年实力持续波动。国际足联排名长期徘徊在亚洲第10名左右,面对越南、印度等曾经的“鱼腩”亦无必胜把握。若扩军后亚洲区预选赛引入更复杂的赛制(如增加附加赛),国足的容错率反而可能降低。
即便国足成功晋级,更大的争议在于:64队的世界杯是否将沦为“注水盛宴”?当前48队方案已引发“小组赛缺乏看点”的质疑,若进一步扩军,弱旅间的“菜鸡互啄”可能拉低赛事观赏性。对国足而言,即便跻身正赛,大概率仍难逃“小组赛三战出局”的命运——近五届世界杯,亚洲球队小组赛胜率不足30%,且多为日韩澳等队贡献。
更残酷的是,国足在亚洲二线队伍中的技术劣势,在世界杯舞台上将被无限放大。以2022年世界杯为例,亚洲排名第6的阿曼队与欧洲中游球队交锋时净胜球为-5,实力断层明显。国足若想实现“进一球、拿一分”的目标,可能需要依赖抽签“神迹”。
南美足联的扩军提案,本质上是足球全球化与商业利益的博弈。对中国足球而言,这或许是一次“窗口期”,但绝非治本之策。日韩的崛起已证明,唯有扎根青训、完善联赛体系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若仅依赖政策红利“蹭”进世界杯,球迷的喜悦或将止步于“参赛”,而非“胜利”。
世界杯扩军至64队的提议,为中国男足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,但也投下一道阴影:当晋级变得“容易”,改革的紧迫性是否会被弱化?足球世界没有真正的“捷径”,即便政策送来东风,国足仍需锻造能翱翔的翅膀。毕竟,球迷期待的不仅是“亮相”,更是“征服”。